您的位置:主页 > 中文版 > 文化大家谈 >

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3)

来源: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撰稿:民盟邵阳市委调研时间:2014-01-25点击:


三、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步入“误区”。
调查表明:46.8%的小学生最感谢的是父母,55.1%的中学生最感谢父母。总之父母的教育对他们是最有效的。而家长往往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往往错误地选择用“钱”或者“物”来替代他们跟孩子的交流。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也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乱花乱用、摆阔气,甚至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二)委托监管成为“盲区”。
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很少,监护人综合素质偏低,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隔代教育占58.8%,祖辈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
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14.6%。这些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学业成绩、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年龄较大的孩子自己住,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5%,孩子年龄在12至14岁左右,多为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关注较少。而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三)学校教育呈现“软区”。
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难大量组织相关活动来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此外,目前很多学校班额过大,有时一个班就有四五十个留守儿童,加上学校经费有限,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尽管很多教师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但对留守学生问题的处理仍然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使其教育产生效果。
(四)社会教育变为“雷区”。
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进行监管,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意外伤亡事件时有发生;男生沉迷游戏、交上不良朋友、惹是生非的情况司空见惯;女生因心无所依而被“诱拐”、“私奔”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留守儿童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发挥政府组织的引领作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建议创建“一把手工程”。
成立“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领导小组”,由宣传、教育、公安、民政、财政、司法、文化、妇联、团委、关工委、文明办等部门在内的成员单位构成。如邵阳县就已经成立了县“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县长赵湘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小组成员由县直30个部门、单位的一把手组成。随着“一把手工程”在该县的实施,给留守儿童送亲情蔚然成风,县里四大家的领导,个个都跟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群众反响良好。要出台专门针对解决我市留守儿童问题的地方性规章,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
2.要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县(市)、乡(镇)、村“一把手”负责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
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工作组将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制定干预措施,组织编印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开展儿童营养、喂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通过提高父母和抚养人相关知识水平,改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要提高保障社会救助,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困难。健全特殊困难留守儿童的档案,将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纳入低保范围。要抓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利契机,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